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格局性变化,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,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、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。
新征程提出新挑战。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,在这个关键时期,需要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、科技支撑和创新支撑。为了应对中国迅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,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。为了落实这一重大部署,我国制定了具体的规划纲要来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)》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、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,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。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,也是价值观形成和能力分化的敏感期。纲要提出“强化初中教育衔接功能”,要求通过课程改革、师资优化和评价创新,解决初中教育长期存在的“重知识轻能力”“重分数轻素养”等问题,这就对初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。我们必须以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)》为指引,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,探寻新的发展道路。
教育理念的更新:从应试导向到全面发展。纲要提出“五育并举”的育人目标,推动初中教育从单一学科成绩竞争转向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不能使用以往的“满堂灌”,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德育、美育的培养,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要与时俱进,积极思考,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多育的融合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课程体系的优化: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。纲要要求初中课程融入人工智能、信息技术、跨学科实践等新内容,强化科学探究、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。例如,部分试点地区初中已开设“人工智能通识课”,推动STEM教育本土化。所以身为一名语文老师,我们也要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新兴内容,增进多科融合。语文教学不再是语文书里有什么,我们就教什么,而是语文书里没有什么,我们就要补充什么。同时,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,还要注意对学生三观的培养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师资队伍的专业化:强化教师能力建设。纲要提出“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”,通过提高教师学历门槛、完善职后培训体系(如“国培计划”向农村初中倾斜)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,提升初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92.5%,较纲要实施前提升7个百分点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新的要求。作为老师,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应对教育变革的核心能力。我们要抓住碎片化的时间,借助各种教育平台进行学习,不断的提升自己,做成长性教师。
教育强国发展纲要为初中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改革框架,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问题,更在于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、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。
中学部 马丽君
学校地址:淮南市经开区啤酒厂路58号